丛山,西安外国语大学1977级法语专业毕业生。自1985年起,先后在中国驻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大使馆、驻加蓬共和国大使馆、驻刚果共和国大使馆、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、驻法国大使馆工作,退休前工作单位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。
不忘初心,不负使命
自1985年被借调外派到中国驻外使馆工作,丛山便与外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十五年驻外生涯中,丛山牢记自身的使命与责任,一步一个脚印,从随员、三等秘书、二等秘书到最后的一等秘书,踏实稳重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外派工作。
1997年和1998年,丛山先后两次参与撤侨行动,期间遇到的无数艰险让他至今难忘。玻璃碎掉的声音、门框掉落的巨响都让他意识到,又是一次死里逃生;到机场送完最后一批撤离人员,返回大使办公室准备开会,临近门口的一刹那,一个火球在丛山眼前爆炸,一枚反坦克火箭筒穿透了刘豫锡参赞办公室窗户下的外墙,穿过挂有西服的大衣柜和隔壁财务室的墙壁,炸掉财务室门,最后在大使办公室外墙上炸开一个洞……
被反坦克火箭筒击中的刘豫锡参赞办公室
被火箭炮击中过火后的大使官邸一侧外观
喀秋莎火箭炮弹残骸
在丛山的记忆里,最惊险的一次经历是在1997年的6月12日。丛山回忆到,“大使官邸被苏式喀秋莎火箭炮轰炸后的那个晚上,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,看到钢筋水泥建筑在炮火下简直像豆腐渣一样,我们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。大使特批,允许我们用唯一一部大哥大手机给国内家中打两分钟电话,交代遗言。”被问到当时是否感到害怕,丛山坦言:“第一次亲历战争,第一次听到炮弹的声音,第一次看到房屋被炸毁,不害怕是不可能的。我在刚果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战乱,当时我们被困在使馆里,坚持了八天八夜,使馆直接就成了前线。但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信念:哪怕还有最后一个中国人,都要救出来!散落在各地的中国人,一个都不能放弃!”
6月13日早晨,驻刚果(布)使馆院内,丛山手持炸毁大使官邸的喀秋莎火箭炮弹残骸
弹痕累累的大使官邸内院墙
“为你千千万万遍”也许是对丛山外交生涯最贴切的概括。海外的中国同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外交官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付出,才能平平安安、顺顺利利地回到祖国的怀抱。
相隔万里,真情永恒
在国外常驻的漫长岁月里,丛山一直和自己的夫人相互扶持,他们一起去往多个国家,一起穿上防弹衣,一起度过许多个不能回家的三年。丛山还特别提及了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使刘豫锡大使,两人同样都作为外交官,曾一起在三个驻外机构共事;一起奔波于刚果河两岸,用心同力地负责驻刚果 (布)使馆的善后修复工作,恢复水电通讯设施,配备办公用品;也曾一起经历过多次战乱……正如丛山所言:“我和他的友谊算是生死友谊,虽然平时因为工作忙,联系不多,但一句及时的问候也能让彼此感到温暖。不论是撤侨,还是其他工作,都是千千万万的外交官一起努力的成果。”
丛山和夫人穿着防弹衣、戴着钢盔的留影
在刚果(金)留守期间,丛山与夫人出席“八一建军节招待会”后留影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
提及大学时光,丛山眸中闪着光。他是西外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,在那个年代,经历了文革,经历了上山下乡,能够拥有坐在教室里求学的机会实属不易。他与同学们都十分珍惜在西外读书的机会,学习的积极性高涨,总是如饥似渴地汲取各方面知识。图书馆是丛山最喜欢的校园一角,一下课他就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借阅各种类型的书籍,“外语是一个工具,学好外语需要广泛涉猎知识”。
毕业照(丛山最后一排 右4)
丛山有一位难忘的外教——让先生,他们的关系亦师亦友。让先生出身法国贵族却言行低调谦逊,自费为学校带来许多先进教学设备,在西外投身教育事业近四十年,为法语系的开创付出许多心血……让先生高尚的品德令丛山深深钦佩,课余时间他还常到让先生家中借阅法国报刊、原版书籍。
第一排最中间为让先生,最后一排右1为丛山
毕业后,丛山也从未放下对法语的学习,坚持每天听外语广播,曾为法国希拉克总统、萨科齐总统、拉法兰总理、罗卡尔总理等法国政要担任口译工作。
丛山陪同希拉克总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
丛山与萨马兰奇名誉主席在机场候机楼贵宾室亲切交谈留影
最后,丛山寄语西外学子,“我们为从西外走出来而自豪和骄傲,我相信西外也会以我们为荣。希望学弟学妹们努力学习,掌握知识,将来为社会做贡献!”
(供稿单位:党委宣传部·新闻中心微宣工作室;文:张瑶、陈婧怡;审核:马少辉)